你的位置:首页 > 鉴定知识 > 正文

专家提醒:市民收藏文物不应存"捡漏"心态

盘古收藏网 2017/5/19 11:15:46 【字号 】 【关闭

本报讯 (记者 杨晨)一卷老旧泛黄的《大明盛世图》真是张大千的真迹吗?专家拿起来看了一眼,只说了两个字:“假的!”5月18日,2017年“5·18”国际博物馆日暨重庆第八届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在三峡博物馆启幕,不少重庆的民间藏家带着“宝贝”蜂拥而至,前来参加惠民公益鉴宝活动。

从上午9点半一直持续到中午,数百件“宝贝”相继登场。但一番忙活下来,现场的文物鉴定专家们无奈地表示:真品实在太少,80%的“宝贝”从“年龄”上看都属于“80后”。

虽然临时搭建的鉴宝台只有不到5米宽,但得到消息前来等候鉴宝的藏家们排成了一条长龙。队尾一位年迈的藏家,紧紧捂着身前的尼龙包,不停地望着长龙尽头的鉴宝台。

半小时后终于来到鉴宝区的她,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掏出被报纸裹得严严实实的“宝贝”,神情颇有些紧张。随着旧报纸被一层层打开,一块碧绿的翡翠出现在专家们眼前。

经专家鉴定,这块翡翠从雕工纹路来看,推测应出自明末清初,摸起来质地温润,但由于材料并非上乘,所以估价也不会太高。

此外,藏家们带来的“宝贝”还有刻有神秘文字的“甲骨”、看起来颜色亮丽的塑料“玉佩”……几位鉴宝专家无奈地表示:“真东西太少了,大多是仿货,仿得早的出自民国,更多的则是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晚。”

随着近年来文物收藏市场的持续火爆,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收藏市场中。我市文物专家、原三峡博物馆藏品部主任胡昌健表示,现在越来越多的藏家抱有“捡漏”的心态,想一买就赚的不在少数,“我曾经遇过有人拿着20元买来的玉镯来鉴定是不是文物,这样的心态就是想‘捡漏’,总认为自己能在一堆假货中淘出真品来。市民收藏文物还是应先学点基础知识。”

(编辑:盘古收藏网 来源:重庆日报)
相关新闻
·嘉德在线8月大众收藏网络拍卖会
·美国夫妇收藏近3万兔子玩偶创纪录
·民办博物馆成为收藏人士的新追求
·掐丝珐琅拍卖行情好:收藏行情逐年升温
·收藏报纸谨防三大风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