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首页 > 中国书画 > 正文

范曾等名家论韩文来先生绘画作品

盘古收藏网 2015/1/20 10:06:42 【字号 】 【关闭

著名书画家、美术家教育家韩文来先生

韩文来先生是著名的中国书画家,他人品高尚,画艺卓绝。中国网近日辑录了范曾,何家英,李孝萱3位书画名家对先生的评论文章,使书画业界人士和书画爱好者对先生的画品,及艺术成就有新的认识,我们衷心希望韩问来先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绘画作品。

韩文来作品《春趣》

雄视古今开画境,俯仰苍茫欣文来

与文来兄游忽忽四十年矣。兄少时即闲静少言,及壮,不慕荣利,至今双鬓渐染而习性如昨。观其所作,旨趣简约散淡,略无人间烟火,而空灵清逸之气流布画外。能达此境界者,灵台必少污染,涉笔自无铜臭,非目下驰骛之辈所可梦见。

倡简者易枯寒,耽繁者必琐屑,文来于简繁间游刃,自得其中要妙。如 《 晨曦 》 中惊霜寒雀,简之至矣;《 幽谷鸣春 》 中群鸟喧哗,繁之极矣,然其典雅净洁并无二致,其中一草一木,似皆具禅性,寂然中凝虑,悄焉间动容。

尚艳妆者多邻恶浊,标淡抹者不免柔弱,能如坡翁赞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者方称上乘。文来于用色可谓匠心独具。用其当用,舍其当舍,墨渖清脱无渣滓。不追浑厚华滋,而重萧疏淋漓,性之所至非刻意力求所成,故读文来画如逢纯情丽人,可远观不可近亵,细味则可,把玩则谬;亦如与高士交,有苦笋与茗相待,并无玉盘珍馐杂陈于前。

请读其自序,赏其画作;更知其心迹,爱其为人,是为跋。

(范曾 著名艺术学者、画家、南开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
韩文来作品《淡香》

让笔墨幻化出诗的境界—— 我的老师

我喜欢人物画,在学画的过程中, 一直没有学习花鸟画,唯一的一次正式学习花鸟画,那还是在天津艺术学院上大学期间,由韩文来老师给上的花鸟课。70年代末,我们对笔墨一无所知,只喜欢大笔头的东西,画画也是敢往纸上横涂纵抹。是韩老师的课改变了我的这种看法。他引导我们欣赏、拜读、解析花鸟画大家王雪涛先生的许多原作,让我们了解作品的内涵、趣味、构图和笔墨规律。这对我们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通过临摹又初步懂得了造型的姿态、构图的呼应、笔墨的对比等等,特别是在意境上他强调优为重要,使我懂得了水墨画有文野之分。而真正在意境上感动我的是80年代的事了。

韩文来老师是中央美院的毕业生,曾师承李苦禅、郭味蕖等前辈,他常讲起先生们的事情和艺术理念。从他的作品上看好像更多的是受郭味蕖先生的影响,强调表现生活。这一点从韩文来老师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,而我喜欢他的作品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。韩老师经常把一些新创作的东西给我们教研室的老师们看,而至今仍令我难忘的有两张画:一张画的是以一辫大蒜为主的作品,另一张是没画兰叶兰花从天上飘落。前者的题材是生活杂物,却让他表现得趣味横生,意境深远。给我们非常新鲜和亲切的感觉,“兰花”是古人画烂的题材,但这幅“兰花”跳出旧套,不画兰草,只画兰花,自上而下,飘飘洒洒,有如天女散花,超凡脱俗,烂漫至极。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。

不论是现实的,还是浪漫的它都超越了物象自身的意义,而幻化为一种诗的境界。使我们体会到笔墨的奥妙之处,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,也是作者心性的外化,是对物质世界和自身的超越。

后来我有幸和韩文来老师的画室做对门,我才知道了他的成就背后是如何努力的?

夏天的时候,我们画室的门都是开着的,以期有个过堂风,我们彼此都可看到对方作画的状态,他那不知疲倦的身影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中,他总是站着作画和写字的,笔执的很高,在他的笔下线条自由而厚重,这给予我许多启发。他常说:“提按是用笔的关键”,我从中体会的是提的同时还有滴注的动作。执笔松,线条才能松,行笔慢,线条才能沉厚。

我现在51岁了,信感无法与年轻时的精力相比。工作时间已从过去的每天12小时减少到8-9个小时。如果倒退10年以前,韩老师应是五十好几的人了,然而他却能始终如一。那时我每天都会看到他在画室画画,每天晚上他走的都很晚,若不是11点学校要锁门,他可能走的还要晚。这真令我们后学赞叹不已,这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了。不过我还是希望韩老师注意身体的保养,养生和养心同样是艺术追求的部分。盼韩老师在放松和自在的心态下创作出更加美妙的好作品。

(何家英  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、研究生导师 著名画家)

韩文来作品《达摩》

关于水墨的拥抱与挑战——读懂韩文来

我心目中的水墨阵仗应该是磅礴的、清新的、率性的,它甚至可以有着坚持下的偏执,但却不能流于市井,或是躲在角落里点染着无法言语的心绪。

韩文来先生的画当有着这份难得的气派吧,几十年的交往,亦师亦友间,私下里也琢磨过许多韩先生的墨境,表达的欲望酝酿久了,反倒不知从哪里讲才算是开始。

最初知道韩文来先生是在上世纪70年代,作为一个准备考美院的高中生,总得要了解美院都有哪些真有实力的教师,因为你的试卷难免逃脱他们判定的,合不合他们的口味,会影响到你的前程。那时候只知道韩文来先生是天津美院里少有的从中央美院读过8年书的少壮派教师,是得到过李苦禅亲传的,也算是白石老人的再传弟子,作为备考的高中生,自然很仰视。

后来,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,我不太顺利的考上了大学,想必韩先生肯定给了我不错的分数。1978年,我从汉沽区来到了河北区,上了天津美院中国画系,也算是正式与韩先生有了交往。在一年级的时候,韩先生担任我们花鸟画课,经常带我们去天津艺术博物馆临摹古画。韩先生与美院里其他老师不太一样,他有一种独特的气质,儒雅而不虚伪,帅气却不江湖,当时,我就认为,这就是中央美院的气质,但是那时候我从未踏进过中央美院的大门,那里的老师和学生是什么样的状况,我不得而知。反正当时作为一个天津美院的学生,中央美院的形象在心目中就被韩老师这么给“代言”了。其实,现在想来,这种潜意识里的感觉还是有出处的,就是因为韩老师的画和当时许多天津画家的画在气质上是有区别的,直到今天也是这样。毕竟是李苦禅的气脉。只可惜,有些水土是裱不起来一些气脉的,但好在水 土也会流转,也算欣慰。

能使韩先生在气脉上远离市井之俗的,还在于他的亲近自然,也就是大家常常讲却常常做不到的写生。美院里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,韩先生出门是带速写本的,几十年来都是这样。用“认真”、“勤奋”这样的语汇来描绘或许有些庸俗,但是,在我认为,这是一种状态,一种特别痴爱、特别奢侈的状态,不是一般画画的人都能轻易拥有的。很羡慕,那些本子上的点点线线,宛若一位禅者的悟语,不经意间,灵动处让人神往。

韩先生不但沉浸在自然里,还能安静地拥抱传统。以这份年纪,还经常临帖临画。从李鱓 、黄慎,到怀素,这种状态,同样值得羡慕,我都能想象他临池时的那份静穆。

韩先生在60岁后,还能有白描写生长卷,还能有百米荷塘巨制,都是与这份静气分不开的。能沾上点这份静气,就算是有品格了。而韩先生能团住这份静气,应该是大品格了。所以你看他在墨色交汇中,拿得起,撂得下,放的走,收得回。疏散处有灵通,沉静中见法度。苦禅先生的法力,韩先生不但扛得住,而且走得远。

观韩先生近作,我能感觉到他又在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绘画语言,这是自己对自己的挑战,也是对自己艺术的热爱与执着,从他的画语中,我都能体会到他动笔时内心的激越,我多希望能和他一起分享这份随着挑战到来的激越。

我喜欢敢于迎接挑战的人,因为,我也喜欢迎接挑战。我觉得只有惊心动魄的挑战,才能够全方位地刺激一个艺术家的创造力。而一个艺术家创造力的缺失,才是真正的悲哀。除此之外,艺术家没有什么悲哀。

李孝萱 著名中国书画家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画系主任)

(编辑:盘古收藏网 来源:中国网)
相关新闻
·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——记天津著名花鸟画家靳吉顺